就在电镀工艺步入“高风险区”之际,以PVD(物理气相沉积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)为代表的绿色镀膜技术,正在被越来越多车企视为内外饰件表面处理的未来选项。
PVD是一种在真空环境中,通过蒸发、溅射等方式将金属材料沉积在基材表面的物理工艺,不依赖含重金属的电解液,具备工艺清洁、膜层致密、附着力强的特点。其膜层不仅具有良好的装饰性,同时具备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。
与传统电镀相比,PVD在性能和制造灵活性上具有系统性优势。它可实现多层膜结构设计,兼顾装饰与功能要求;可适用于多种基材及复杂结构件;支持多种膜材和颜色的定制;同时具备节拍快、效率高的特点,更适配柔性制造模式。
据行业不完全统计,目前已有超过60%的主流乘用车品牌在其高端或新能源车型中采用了PVD工艺,代表企业包括比亚迪、蔚来、理想、大众、宝马等,PVD正从新兴技术逐步转向产业标准。为了进一步提升膜层性能,PVD常与CVD(化学气相沉积)工艺联用,形成复合结构,其中CVD透明保护膜可显著增强膜层的耐腐蚀性和色泽稳定性。然而,在传统工艺路径中,PVD与CVD通常分段进行,存在效率偏低、良率波动大的问题。为此,部分设备制造商正加快推进PVD与CVD一体化工艺设备的研发与应用,以提升整体制程效率与产线一致性。
对于率先完成PVD转型的内饰件制造企业而言,这种升级带来的不仅是工艺层面的优化,更是经营韧性与市场竞争力的跃升。高一致性的膜层质量降低了返工率和品控压力,可定制、多色系镀膜方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,绿色合规属性也让企业在面对出口监管、主机厂绿色供应链考核时更加从容,赢得更多合作机会与品牌认可。
PVD不是“替代”,而是产业跃迁的起点
显然,电镀的“光辉岁月”已不可逆转的走向终点,而PVD不仅仅是一个环保替代方案,更是汽车产业通向未来的“关键工艺支点”。在新能源化、智能化、轻量化的行业趋势下,整车厂已将“绿色制造”上升为核心战略。而零部件供应链是否具备环保、高效、功能膜层制造能力,将直接决定其能否长期合作与参与下一个十年的产业博弈。面对时代洪流,那些勇于投入、果断转型的企业,正站在新一轮竞争格局的起跑线。而犹豫与观望,只会错失未来。



